第104章 二圣前再奏对(2/3)

泰顺帝道:“诚如父皇所言,儿臣今日召其至此,正为此事。父皇可有意一观其改良京通官仓之策?”

景宁帝微微点了下头。

泰顺帝忙将几张纸构成的方案,双手呈给了景宁帝。

景宁帝戴上了眼镜,凝神细览改良京通官仓的方案,眉宇间隐现思虑之色。他也不甚精通官仓设计建造,方案中若干处让他略感晦涩。

及至览毕,景宁帝抬眸直视泰顺帝,问道:“此策可行否?”

泰顺帝答道:“据十三弟所言,工部于先复已偕数名精通官仓设计建造者详加推敲此策,皆以为若依此而行,必能减储粮之损。然能否达至方案所预测之效,尚待施行后方可定论。”

景宁帝颔首,随手一指姜念,又问泰顺帝:“此策乃他所筹?”

泰顺帝答道:“儿臣初闻此事,亦难轻信,故召其觐见,欲当面盘问。”

景宁帝道:“既如此,皇帝便问他一问。”

上回姜念献策清查亏空,主要由景宁帝盘问。而这回,景宁帝不欲再亲问,让泰顺帝盘问,他则静观其变,以察姜念之才识与应对。

泰顺帝凝视姜念,肃然道:“你看着朕奏对!”

上回他令姜念跪下奏对,这回则令姜念与他对视奏对。相较前者,此举更具威势。盖因跪地奏对时,姜念低首垂目,而直视泰顺帝,则须直面其冷峻神色与锋利目光。

姜念“是”了一声,抬头看向戴着眼镜的泰顺帝,二人对视,气氛凝重。

泰顺帝正色问道:“此次改良京通官仓之策,果为你所思所筹?抑或有他人暗中相助,为你筹谋?”

姜念神色坦然,奏对道:“臣为深究官仓之制,详察通州漕运仓及神京城内仓,数日前特向工部清理营缮司贾郎官请教,得其悉心指点。此外,臣亦就此事请教了恩师屈阁学。若言此次改良之策全为臣所思所筹,实不敢当,然此策确为臣深思熟虑谋定。”

未待泰顺帝再问,姜念紧接着肃然道:“臣不敢于太上皇及圣上面前妄言,圣上若心存疑虑,臣斗胆恳请圣上遣人详查。若臣所言不实,甘愿以死谢罪!”

泰顺帝:“……”

好嘛,这个民间私生子,刚奏对就展现出如此果决的态度来了。

这种态度,让泰顺帝的疑虑登时消了不少,在其想来,若非姜念所言属实,该不敢如此毅然自陈。

“休得放肆!”

泰顺帝训斥了姜念,随即拿起几页纸构成的方案,重新看了起来。因他对官仓设计建造不甚精通,而方案条理清晰,阐述详细,他一时间竟不知如何令姜念奏对。

沉思了一会子,泰顺帝对姜念问道:“你于此方案中言,顾及材料供应之便,且力求节用,是否属实?”

姜念奏对道:“此事属实。”

“臣提出用柞木,我大庆盛产柞木,尤以辽东为最。其质坚于松而廉于楠,涂明矾桐油,可御运河湿气。臣闻贾郎官言及,昔年太上皇东巡,见辽东仓廪多用柞木,百年不蠹,此亦臣仿辽东旧制也。”

“苇生运河滩涂,取之不竭。若用铜铁铸管,单廒需银百二十两,苇筒则仅费八两。且可令漕丁编苇席取酬,可谓仁政之体现。”

“炭灰采自西山煤窑,价贱于石灰三倍,其性善吸水。臣闻之,景宁朝治河名臣荆辅昔年治河,用炭灰固堤,今臣移作防潮。”

景宁帝闻此言,神色不禁动容,因姜念此语,短暂忆及昔日与他情分匪浅的臣子荆辅。

姜念继续奏对:“臣闻‘蛤粉解湿气’,且闻蚬壳夯土,承力倍于常土,又闻直隶沿海蚬壳堆积如山,渔户苦之。若以每石折银三分收购,岁省弃壳运资千两,渔民得利,仓廪得材,亦可谓仁政之体现。”

“京西琉璃局产停泥砖,其土性宜久存。磨砖对缝虽费工三日,然保固可延廿载。昔明嘉靖修京仓,砖砌乱纹,未及卅年即倾。今多费银五两一廒,然岁省修资十两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